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八节_大汉帝国风云录
123读笔 > 大汉帝国风云录 >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八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八节

  第四章破釜沉舟第十八节

  袁绍没有立下决断。

  拿下关东,占据洛阳后,自己虽然还没有站稳脚跟,形势也还非常严峻,但和年初自己被李弘狼狈赶出冀州时的窘境相比,要好多了。

  去年,李弘、朱俊、袁绍、袁术、孙坚等人联手攻占关东后,朱俊带领各级官吏在关东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,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,饱受摧残的关东迅速得到了恢复。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,但关东毕竟是京畿要地,各项条件非常好,只要上下齐心协力,恢复起来还是很快的。

  朱俊通过各种办法,让逃亡到邻近州郡的关东百姓尽快返回故土,同时,他把大量无主土地收归府衙,然后贱卖给了关东和其它各地的门阀富豪。因为有强悍的北疆军驻守在关西和关东两地,安全上有了保障,返回故土的流民越来越多,而关东的门阀富豪也利用自己的关系,迫不及待的从各地购买赊借物资和征募流民到关东耕种土地。朱俊离开洛阳之前,曾对袁绍说,如果能够有足够的粮食加大对关东百姓的赈济,关东的财赋收入在两到三年内就能完全恢复到过去的水平。

  不过,一直以来,有个严重困扰朱俊的难题,那就是洛阳皇宫,皇家宗庙园林,先皇诸陵以及太学、东观、云台、三公九卿府等等众多朝廷重地的维护和修缮。朱俊最关心的不是皇宫和皇陵,而是收藏在太学、东观、云台等地的书卷典籍。这笔维护费用很大,朱俊手头拮据,拿不出来。他希望袁绍能在很短时期内恢复关东的繁荣,立即着手清理和修缮这些珍藏,这可是事关社稷振兴的大事。

  袁绍当然知道这些典籍的重要性,但关东百废待兴,最缺的就是钱财,他也没钱做这些事。袁绍为了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充足的财赋和粮食,他急于巩固关东,掌控荆、豫两地,而当务之急就是赶走袁术。他和袁术即使握手言和了,以袁术的性格和实力,不会低下头来心甘情愿地听自己指挥。与其将来陷于无休无止的内讧,白白损耗实力,还不如现在彻底了断,把袁术赶出荆、豫,让他自生自灭去。

  要赶走袁术,就要找个让人信服的理由,不能再让袁阀的势力互相残杀了。最好的理由就是袁术不顾家仇国恨,不但尊奉当今天子,还曾和董卓眉来眼去,无耻之极。

  袁绍背着手,在大堂上走来走去。他要想清楚了,不能轻易下决断,以免功亏一篑。

  这里是袁府,是自己原来在京城的家,虽然不大,但让他感觉很温馨,很踏实。叔父袁隗和生父袁逢的府邸比这里都要大,都要豪华,但袁绍不愿意搬过去。住在那两处府邸里,容易让他想起死去的亲人,容易让他失去理智和冷静的判断力。

  “让袁微立即到豫州出任刺史一职。”袁绍缓缓说道,“本来我打算让他出任陈国相,但考虑到袁术有东迁豫州之意,还是让他主掌豫州吧。我倒要看看袁术还有什么话说。这陈国相暂时让高干带领。陈国相许玚被击败后自杀身亡,其从弟许靖又逃亡扬州,许氏一脉已走向日渐衰落,我看就不要赶尽杀绝了,以免让人说我袁家心狠手辣。”

  众人一听,立刻明白了袁绍的意思。他还是想尽快逼走袁术。

  “那原豫州刺史孙贲如何处置?”许攸问道。

  “孙贲?孙贲是谁任命的豫州刺史?是董卓还是李弘?我不杀他,已经给足了孙坚面子。他是吴郡人,让他带着人回扬州去。”

  “袁术要是不答应或者……”辛评迟疑道,“这个时候如果打起来了,对我们不好。我看,还是让孙贲暂时代领颖川太守,这样可以缓和一下双方的矛盾,毕竟颖川现在还在袁术手上。”

  “他敢打吗?”袁绍不屑地冷笑道,“我让袁微领豫州刺史,袁谭领颖川太守,就是要逼他打。”

  袁绍指指陈琳,“孔璋,急书景升兄(刘表),请他出兵南阳,然后再给南阳的岑、贾、吴、阴、张、王、李七大世族各写一封书信,请他们适当的时候予以帮助。”

  “大人有意让景升兄独领荆州?”郭图担忧地说道,“这个……如果将来……张邈的教训……”

  “荆州的兵马一旦进入南阳,我就让审配审大人和袁熙一起去南阳进行调停,同时让汝南的徐璆,驻守广成关的潘凤、程涣、胡屹各自率军逼近南阳。”袁绍笑道,“袁术敢打,他就是死路一条。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,然后带着兵马到颖川,伺机进入兖州寻求发展。”

  “袁术对景升兄恨之入骨,他怎么可能会把南阳让给景升兄?”袁绍自信地说道,“你放心,南阳这块地方,我无论如何都要控制在手,相信景升兄也能理解。”

  “让袁术进入兖州?”郭图眉毛一挑,欣喜地说道,“大人这个办法倒是不错,既能把兖州部分州郡控制到我们手上,又能打击和牵制曹操、张邈在兖州的发展。”

  “就怕袁术咽不下这口气啊。”逢纪叹道,“袁公路嗜赌如命,赌徒的性格一般不能以常理来揣测,如果他……”

  袁绍点点头,不屑地笑道:“正因为袁术是个赌徒,所以他才不会拼命。在他眼里只有两样东西最宝贵,钱财和性命,其它的都不重要。我给他钱,然后把刀架到他脖子上,他就会乖乖地拿着钱走路,他绝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。”

  接着袁绍还说了一个袁术一定会离开南阳到兖州的原因。袁术在南阳被四面包围,没有出路。到了兖州就不一样了。他过去和李弘关系密切,还曾和李弘一起派兵支援过徐州的陶谦,所以他南北两面都有支援,他完全可以和曹操放手一搏。曹操现在一穷二白,根本不是袁术的对手。

  逢纪蓦然明白了袁绍的心思,“大人,你是不是等到袁术把兖州搞得鸡飞狗跳的时候,你再一手拿钱,一手拿刀,逼着袁术滚蛋。”

  袁绍手捻短须,笑而不语。

  沮授、田丰等人忧心忡忡。

  袁绍执意要挑起战火,逼走袁术,打击曹操,意图很明显。他不意接受尊奉天子,迎大驾于西京的主张,但袁绍好象又没有完全拒绝,因为他没有明确表示反对。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,袁绍认为目前自己实力不足,还不能提出这种主张,以免让其它各方势力迅速壮大起来,从而造成今后各方势力鼎力相持的局面?

  如果各方势力相差无几,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,迟早都要互相攻伐。比如袁术就是一个例子。袁术如果把伤口养好,势必要再掀波澜。各方势力互相征伐,最高兴的就是李弘了。李弘独居于河北之地,不但得到了发展的时间和机会,还能趁势各个击破,横扫天下。

  逼走了袁术,袁绍就能凭借关东和荆、豫两州得天独厚的优势迅速发展。袁绍有了最强悍的实力,才能让曹操、张邈这些人俯首称臣,才会让那些受到李弘攻击的州郡大吏主动投靠袁绍,向袁绍求援。也只有这样,袁绍才能主持会盟,集结天下州郡的力量攻打李弘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双方实力对比逐渐发生变化后,袁绍才有击败李弘,最终成就霸业,中兴社稷的可能。

  说来说去,还是那句话,没有实力,就是把嘴皮子说破了,把心掏出来,也没有人相信袁绍易弦改辙是真的。相反,此时袁绍突然改变主张,反而会让人觉得袁绍是个朝三暮四的小人,是因为受到各方势力的夹攻,实力不济,无奈之下的变通之举,是想暂时平息战火以便迅速发展自己。既然你袁绍不行了,没有实力了,我还听你的干什么?仅此一下,可能就把袁绍占据关东取得的优势彻底葬送。

  也许袁绍也同意利用大义集结所有力量击败李弘的策略,只不过,他认为操之过急了而已,但眼前形势非常急迫,长安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已经到了冀州,李弘极有可能利用这个机会渡河南下,攻打兖州。

  山阳太守袁遗在信中对此事表示了极大的担忧。陈纪曾有私人书信给他,询问他对金尚出任兖州刺史的看法。很明显,这是李弘投石问路之计,想从袁遗这里探知袁绍是否有足够决心帮助曹操守住兖州。如果李弘此时南下兖州,占据了兖州,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等人,都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实力了。

  田丰紧锁双眉,小心翼翼地问道:“大人,如果李弘此刻南下,我们如何应对?任由李弘占据兖州?”

  袁绍神色凝重,反问道:“你看李弘有几成南下的可能?”

  “这取决于三件事。”田丰说道,“一是公孙瓒何时败回幽州?如果刘虞率军支援公孙瓒,李弘的处境就非常尴尬,打也不是,不打也不是。二是青州黄巾军何时展开反攻?如果司马俱、管承在近期再度攻击兖州中部郡县,曹操就无法抵挡。我们为了赶走袁术,也无法出兵支援兖州。在这种情况下,李弘挥军南下,曹操和张邈也许求之不得。不管怎么说,他们都尊奉当今天子,将来也都还是一郡太守,没什么损失。第三,就是关东的稳定。如果关东稳定,各州郡大吏相安无事,大家就可以随时支援兖州,那李弘在冀州流民成灾,赈灾压力极大的情况下,自然不敢贸然出兵。”

  袁绍低着头,在大堂上又转了起来。众人各自聚在一起,小声议论着。

  良久,袁绍站在大堂中央,连续下了几道命令。

  书告各州郡大吏,详细解说长安二次兵变的始末。天子之所以被再度挟持,司徒王允大人等朝中大臣之所以被叛军杀害,都是因为李弘早有篡逆之意。这一切,其实都是李弘蓄意而为之。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篡夺大汉社稷。李弘是继董卓之后,本朝最大的逆贼,人人得而诛之。

  遣派多名武技高超之士,携带密信,日夜兼程往幽州而去。一封信给太傅刘虞大人,详告李弘篡逆之事实,恳求他发兵讨伐。一封信给公孙瓒,详告他关东之事,愿意和他和解,南北共击李弘。

  派人秘密由武关进入关中,联系潜伏在关中的诸多门生故吏,告诉他们自己有西上勤王之意,请他们在适当时候发动兵变,以策应自己攻打关中。

  急书兖州曹操、徐州陶谦、泰山子劭等州郡大吏,迫于李弘即将南渡黄河的压力,还是请诸位大人尽快向青州黄巾军发动攻击,把黄巾军和流民尽可能赶到冀州。为此,袁绍还特意恳求曹操暂时放弃东郡境内的黄河诸多渡口,任由黄巾军和流民北上。

  另外,袁绍还请兖州各郡大吏联名书信于李弘,拒绝承认长安朝廷派到兖州的刺史金尚,并恳请李弘从大局出发,不要护送金尚入境,以免双方发生冲突,致使黄巾军趁机反攻,让兖州百姓陷入更加深重的苦难。

  命令河内张扬,整顿兵马,立即攻击黑山黄巾军残部,把黑山黄巾军向并州上党和冀州魏郡方向驱赶。

  这些命令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李弘正在阴谋篡夺社稷,李弘是大汉最大的叛逆。袁绍希望能鼓动和联合各地州郡力量围攻李弘,阻止李弘南下的脚步,打击和迟滞李弘实力的发展。

  袁绍还亲自给李弘写了一份书信。首先恭喜大人被拜升为大司马、大将军,参隶尚书事执掌国事,其次是感谢大人在攻陷邺城后,没有虐待和杀害我的家人,我的部属,还有他们的家眷。我袁绍有生之日,定当报答大人这份恩情。然后袁绍说到了当今天下形势。从大人征服大漠归来后,我们就是对手,今董卓死了,我们依旧还是对手,难道我们之间,当真有什么血海仇恨?当年西凉翼城大战的时候,我曾追随大人浴血奋战,至今想起来,还是让人热血沸腾。大人是我大汉的英雄,即使大人变成了要倾覆我大汉社稷的叛逆,大人在我的心目中,也依然是我最为崇拜和景仰的英雄。我希望自己这一生中,能象大人一样,建下万世功勋。我希望自己能击败大人,中兴大汉。我十分急切地盼望着,立即和大人决战沙场。

  冀州,邯郸,大将军行辕。

  大将军在冀州各郡强行实施土地清理之策,数百户冀州门阀世族富豪被牵扯其中,大约有一半门阀富豪因为抗命被抓,还有一半因为无法立即缴齐拖欠田赋被抓,只有几十户门阀富豪因为家财丰厚,这几年又没有遭到战火的洗劫,勉强度过了难关。

  冀州随即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
  河间国、渤海郡两地的门阀富豪全部被抓。原因很简单,他们刚刚被公孙瓒洗劫一空,接着又遇到了这场风暴,算是倒霉透顶。这些人联名上书,并派了代表前来向大将军求情,“大将军,你总要给我们一条活路吧。现在就算你把我们杀了,我们也还不起那么多田赋啊。”

  李弘丝毫不留情面。“按律,你们欺瞒府衙,偷漏田赋,应该诛杀九族。不杀你们,我已经很给面子了。缴不起田赋,拿土地来抵。”

  门阀富豪们逃又逃不掉,缴又缴不起,叫他们拿土地抵债,他们又舍不得。这些人想请托张温、崔烈等诸多大臣给他们求情,但张温等人躲在行辕内,不敢露头。熟人太多,照顾不过来。

  随着青州军在兖州寿张大败,冀州迎来了一个流民北上的**。

  李弘急了,立即下令,强行没收土地。敢阻挠者,以谋反罪论处,诛杀全家。

  最倒霉的还是河间国和渤海郡的门阀富豪。

  杨凤接到李弘军令,当天就杀了十二户富豪。李弘在军令中特意交待,先动富豪,那些门阀世族暂时不要动,而且尽可能不要杀人。但杨凤哪里管这些,先杀了再说。两百多条人命就这样没了。

  此事在冀州引起了恐慌。渤海郡的几个大门阀都养有门客和庄丁,这些人担心自己主人被杀,随即组织起来劫牢。

  杨凤这下火了,一口气把关在牢狱内的十四户门阀富豪一起砍了,连同他们的家眷,五百多人,杀了个一干二净。杨凤犹不解气,命令李尧、杨震带着亲卫骑,直接冲到河间国的乐成,把关在牢内的河间国十七户门阀富豪也杀了。冀州一时间血雨腥风。

  李弘和众大臣闻讯,大惊失色,急忙命令杨凤停止杀戮,但这十万火急的军令送到乐成时,被杀的人都已被埋到乱坟岗里了。

  冀州的门阀富豪怨声载道,怒不可遏。邯郸行辕内的大臣们也愤怒了。这些黄巾出身的将领就是贼,一千多条人命象草芥一样被他们转眼杀了个干净,这样不听军令,无法无天,如何得了?

  杨凤这血腥一杀,却有个意想不到的好处。几乎是在十天之内,所有被关押的门阀富豪都把超额土地上缴府衙了,就连本来已经还清田赋的门阀富豪也不例外。不要了,这土地成了灭族的祸害,谁还敢要?

  李弘心里乐滋滋的,但脸上却是杀气冲天。

  杨凤、李尧、杨震和十二名军司马全部被罢去军职,遣送到河套屯田戍边。

  就在这时,侍中荀攸携带天子圣旨,千里迢迢赶到邯郸。

  天子同意长公主、大将军和诸多大臣的奏请,捐出河间国、魏郡、甘陵国等地的田产和宅院,以安置冀州流民。

  天子再下一道圣旨,同意大将军奏请,准许大将军在冀州清查地地,凡田产超出大汉律规定的,一律抄没,拒不上缴的,诛族。

  李弘看到这圣旨有些哭笑不得。长安朝廷的人狠啊,竟然想出这种法子害自己。我把冀州门阀富豪杀了,我还能在冀州立足吗?不过现在无所谓了,杨凤已经把冀州杀了个血流成河,长安朝廷的目的已经达到了。如今冀州的门阀富豪们对自己恨之入骨,谁要是想叛乱,那就给他叛吧,只能以杀止杀了。文的不行,只能来武的了。

  但这道圣旨也有个好处,它帮助李弘解决了一个难题。有了这道圣旨,杨凤和他的手下基本上也就无罪了,不用再到河套去屯田避祸了。李弘随即打算让杨凤带着他的一帮手下赶到河东,把颜良、张郃、高览、高顺等人调换到冀州战场。

  荀攸又拿出了第三道圣旨,天子拜封长公主领案行使者之职,巡檄监察各州郡,并督导各州郡准时向朝廷上缴赋税。

  李弘略显惊愣,旋即明白了长安朝廷的意图。

  长安朝廷根本不想让长公主回去。长公主带着一帮臣僚回去,对长安来说,其实十分危险。假如长公主和李弘事先谋划好了勤王的计策,双方里应外合,长安极有可能失陷。但不让长公主回去又实在无法向天子交待,于是就有了这么个主意。既然不能让长公主回长安,那就找点搪塞天子的理由。什么理由呢?巡檄监察州郡,督促李弘向国库上缴赋税。这个理由充分,同时还能利用长公主的尊贵身份牵制和掣肘李弘。放着长公主不用,实在太浪费了。

  李弘高兴地笑了起来。长公主能留在冀州,正好替自己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。

  老天有眼,先帝显灵啊。跳至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dubi8.cc。123读笔手机版:https://m.dubi8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